深圳工业发展史系列短视频①盛鹏配资
编者按:
1979年到2024年,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创下了从0.61亿元到5.4万亿元的奇迹,实现从边陲农业县到“中国工业第一城”的壮举。为进一步记录好这一历史进程,阐明深圳“中国工业第一城”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,“党史精读”将分期展播深圳工业发展史系列短视频,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工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,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。
工业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。每一座城市的崛起,背后都镌刻着工业发展的辉煌足迹。
改革开放前,深圳镇仅有数家工厂和2名工程师,而今天的深圳已连续三年荣登中国“工业第一城”,短短四十余年,深圳是如何创造奇迹的?这一切,都得从“三来一补”说起……
“三来一补”是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,由外商提供设备、原材料、样品等,中方提供工地、厂房、劳动力,按照外商要求组织生产、加工装配,全部产品外销。
1978年12月18日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当天盛鹏配资,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,就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厂协议,深圳的第一家“三来一补”企业由此诞生。赵秀琴和其他24名村里的年轻姑娘,被选中为厂里的第一批女工。曾经在地里种田、在果园种树的农民“洗脚上田”当上了工人,每个月100多甚至200元的工资,远远高于当时上屋村村民110元的人均年收入。
后来,中央赋予广东“特殊政策、灵活措施”,彼时的宝安县(深圳市前身)就充分发挥了毗邻港澳的优势,积极发展起“三来一补”的贸易。1979年7月8日,蛇口响起改革开放“第一炮”,拉开了深圳飞速发展的帷幕,蛇口工业区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,三洋电机、凯达玩具等外资企业纷至沓来。9月,国务院颁布了《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》,进一步规范来料加工贸易方式,“三来一补”在国家层面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确认。此后,深圳引进“三来一补”企业的步伐大大加快。
1978年底,沙头角丝花厂作为深圳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功开办。
1979年底,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与香港港华电子企业公司签约组建工厂,成立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,也是我们熟知的康佳品牌前身。
1979年一年时间里,深圳引进了200多个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算是外商投资办厂的第一个小高潮,涉及制衣、塑料、玩具、电子、机械、印刷等多种产品。
1980年,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后,市委、市政府就将工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,规划兴建上步工业区和八卦岭工业区,也因此掀起“三来一补”的第一个热潮。
而后深圳进一步推动工业区规划进程,1982年制定的《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发展规划大纲》中,深圳经济特区规划建设10个工业区,总占地面积更是达到15平方公里。这一大胆规划,也为“三来一补”企业的快速发展,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。
1983年,《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》颁布,推行用人自主的劳动合同制。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规章形式规定的劳动合同用工制度,也为“三来一补”的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依照,进一步保障了像赵秀琴这样的工人的利益。
1993年到1994年,“三来一补”贸易在深圳的发展到达顶峰阶段,不仅为深圳带来了“第一桶金”,也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南方+记者 尚黎阳
通联: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盛鹏配资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